2012年8月15日 星期三

台灣菁英訪談計劃


[ 我是一片雲˙年度出版專案 ]

承辦 / 春暉出版社數位出版中心
工作團隊 / 資深作家、媒體工作者、數位藝術家、數位資訊人員。
訪談對象 / 第一階段:台灣各行業表現傑出人士。包括作家、藝術家、運動家、宗教家、學者、教師、醫師、律師、建築師等。第二階段:個人回憶錄、碩博士論文通俗化集錄、先賢先人家族集錄。
製作費預算 / 基本配套:全案50,000 ( 含「個人網站」建立 )
1.      錄影訪談
2.      影片剪輯及送影片資料庫
3.      訪談內容逐字稿完成
4.      訪談內容改寫編輯
5.      相關相片蒐集及相片資料庫設計
6.      網頁文章編輯上網
■ 成品 /
1.      個人網站:網站資料庫結構規劃、網頁美術設計、文字編輯、網站維護。基本維護費每年3600元。內容更新製作另議。
2.      多媒體電子書:封面設計、目錄設計、文字編輯、圖片及影片編輯、發行。
3.      有聲書:錄音、配音、出版、發行。
4.      實體書:封面設計、文字編輯、美術編輯、發行。
5.     定期電子期刊:封面設計、專題規劃、文字編輯、美術編輯、發行。
    說明 /
1.      春暉出版社記錄台灣菁英生命歷史,以上製作經費為工本費,不作營利。
2.      網站完成後,春暉數位協助維護。
3.      歡迎參觀www.writer.org.tw 春暉出版社數位出版中心。
4.      意洽高雄07-7166464先生;台北0981-751-477洪先生

2012年4月28日 星期六

私人生活史正式躍上人類歷史

文 / 鄭橋

我的部落格《JOE書房》www.writing.com.tw 入圍「2009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獎」藝術文化類。主辦單位規定每一位入圍者,要寫一篇「入圍感言」。我大概瀏覽了一下入圍的部落格,看來都是年輕人的世界,我顯然是入圍者中少數的LKK,如果還像大孩子一樣喜形於色,似乎「有失莊重」。不過,既是規定感言不得不寫,我很願意從傳播史來看「部落格」。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高行健先生,和區區在下,面對部落格
這一口福田,我們所得到的祝福是相等的。
「平凡人的生活」才是歷史的主角

最近,我正興趣盎然地閱讀由法國年鑑史家編寫的《私人生活史》(Histoire de la vie privee ) 。「私人生活史」的史觀旨在探討人們的私生活以及相關的生活方式、行為準則及文化習慣等變化。它有別於以往史家把戰爭與政治,帝王將相、達官顯貴做為主要的研究對象,而是把重心放在「平凡人的生活」,認為它才是人類歷史的主角。這一部五巨冊的《私人生活史》主編阿利埃斯和杜比二人,正是法國年鑑史家的領軍者。

  法國年鑑學派是一個史學流派,以採取社會科學的歷史觀著稱。年鑑學派結合了地理學、歷史學與社會學。他們依循社會科學的歷史觀,但又不像大多同時期的史家般過度強調。比如,年鑑學派到了第三代對社會史及文化史更具有企圖心的研究,不似過去其他年鑑學派的前輩去探討大範圍的歷史,反而以法國南部村莊的居民主題,這種「從一粒沙見世界」的思維,後來被稱作「微觀歷史」(microhistory),並逐漸蔚為風潮。《私人生活史》以微觀歷史的角度,以歷史年代為時間縱軸,全面書寫個人的私生活史——圍牆中男人的權力與女人的權力、老人的權力與青年的權力、主人的權力與僕從的權力。大到諸如家庭生活、家居環境、交友空間、宗教信仰以及生育、教育、死亡等。
部落格是人類的《私人生活史》
從我開始注意部落格的發展,一直到正視部落格的傳播,我逐漸發現,它已經成為人類歷史編寫的新工具、新傳媒、新巨人。部落格傳播的發展上看,它所編寫的正是《私人生活史》。
我因工作的關係,有許多癌症病人會告訴我他們有部落格,希望我上去捧捧場。Anna就是經營部落格十分成功的癌症病人之一。訪談中,Anna告訴我說:
「我覺得癌症病人開部落格的好處很多,首先就是可以『分散注意力』,比如當你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如果埋首於部落格上,那麼至少那一段時間的注意力將是集中在部落格上面;
「第二、在部落格上會有很多不認識的朋友幫你加油、打氣。雖然平時有家人在身邊幫忙加油打氣是很幸福的,但在不舒服的當下有時聽了反而覺得很煩,會認為沒有生病的人怎能了解我們的痛苦;反倒是病友的鼓勵大家普遍都較能接受。因此我覺得癌症病人開部落格的好處還滿多的,所以我會鼓勵大家弄個部落格。」
既虛擬又真實的支持系統
一個人從得了癌症開始到康復,至少需要五年持續的衛教。由於癌症的治療漫長而嚴峻,癌症病人更需要一路有人相伴,往往連癌症病人家屬都無法在心靈上體貼病人,反而是病友彼此取暖更感受用,癌症病人的部落格詳細地載述了病中的心情,以及病友之間的相惜、相憐、相助之情,其間扮演著既虛擬又真實的支持系統。甚至有病友過世了,她的部落格仍然有網友進站和她「說說話」。
「在網路上我們組一個抗癌同學會,同學會的成員彼此並不認識,只要是癌症病人或者是癌症病人的家屬都可以加入這個團體。」Anna說:「在我加入的時候大概有五、六十位同學,同學會的成立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讓病人及家屬能有互相交流的對象、彼此加油打氣,運作至今已經是接近三百個人的大團體了,同學遍佈全省甚至海外地區相當廣泛。」
Anna現在一天最少要花二、三個小時來維護她的部落格,如果假日比較空閒時就會花比較多的時間在上面。「主要是因為深怕有人留言我卻沒有回覆到,所以就會一直上去看,不然基本的上傳資料是不用花那麼久的時間。」
她說,一個部落格的成立無法一開始就匯集許多人氣,她的部落格起初也是只有1、2人造訪,經營至今平均一天大約有300多人來訪。她指出:「剛開始我就彷彿得了『電腦症』一般,一天沒開電腦就很難過,整天注意著部落格上面的瀏覽人數,很擔心沒有人捧場,現在反而比較不會在意這個,因為只要我把部落格弄得精采、生動活潑,就能吸引網友的造訪,也才能夠發揮我成立部落格的作用。」
網路傳播不是「大眾」,而是「分眾」媒體
從這一次「2009年全球華文部落格大賽」的報名分類來看,法人組分別為政黨政團、企業組織、公益暨文教組織;自然人組的藝術文化、生活情報、興趣嗜好、親子家庭,訊息觀點、商業應用位、公共參與、教育應用。可見部落格的運用已經到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的盛況了。
法人組的政黨政團、企業組織、公益暨文教組織等,基本上屬於官網的「變種」。大約廿年前,網站剛剛開始出現的時候,幾乎每一站都自稱「某某全球資訊網」,並且經常以「全世界最大的某某入口網」自詡。一開始,老媒體人還以為這是一個新興的「大眾」傳播媒體,甚至有人以「原生報」自居,強調每一條新聞都是「自己採訪來的」。漸漸地,大家才發現,原來網路傳播不是「大眾」傳播媒體,而是「分眾」媒體,因為在一串以www.開頭,長長的網址上,只要更動一個英文字母,就是另一個全新的平台,可以為完全不同的一個族群服務。
一個政黨政團、企業組織已經有了官網,為什麼還要做「部落格」呢?道理很簡單,部落格比較「家常」,立場可以完全「多元」;不若官網字字必須推敲,處處都要牽就。同樣一件事,網友對部落格上的討論信任較多;對官網總覺得資訊是制式而正面的。
什麼才是「部落格精神」呢?
真正具有「部落格精神」的,應該是藝術文化、生活情報、興趣嗜好、親子家庭等類的部落格。什麼才是「部落格精神」呢?個人長時間的觀察,直至今日,它應該已包括如下的特質:
1.   部落格的版主代表個人,不代表任何既成的團體、機構或組織。
2.   部落格在內容上、在風格上要有一個主軸或基調,比如政治理念的PK、教人省錢的家庭經濟、育嬰經驗的交換和台灣小吃的教學等。與這主軸和基調無關的內容,可以另開新的部落格表現。
3.   部落格是一個可以隨時建置,也可以隨時拆除的平台。在完全尊重個人意願下,建置與拆除是同等重要的。
4.   部落格的內容,包括文字、圖片及影音是要經常更新的。一個月都沒有更動一筆資料的,不能稱為部落格,它只是市招或看板。
5.   部落格是開放的,或部分開放的。任何人都可以進站瀏覽內容,部分由版主限定資格,必須經版主審核批准才能進站的部落格,也是合乎精神的。
6.   進站者可以設定議題發表言論或與人討論。版主有義務答覆扣問的相關事項,並且要適當地整頓與部落格屬性無關的外來內容。
7.   部落格之間是可以互相連結、引述的,但必須指明來源,尊重他人原創及著作。
部落格是一口田;一個「福氣」
中國字的「福」,如果照字面結構來解讀,可拆成「示」、「一」、「口」、「田」;直譯為:「祈求有一小塊田」。部落格滿足了每一個人這樣的願望,也就是給每一個人這一個「福氣」。開設一個部落格等於給自己找到一塊淨土,你可以在這兒種植五穀、蔬果,你可以把這塊被應許之地開墾成良田美景,賴此仰事俯畜,在此或坐、或臥、或仰、或俯,在此生養眾多。
年鑑學派史家對「私人生活」有以下的描述:
「私人生活空間是一個免除干擾,自省、隱逸的領地。在這裏,每個人都可以扔掉他在公共空間冒險時必備的武器和防範工具,可以放鬆,可以隨意,可以身著『寬鬆的便服』,脫去在外面確保安全的那層招搖的硬殼。這個地方很隨意,不拘禮節。這也是個秘密場所。人們擁有的最為珍貴的東西,被置放在最貼身的私人生活領地,只屬於自己,與他人毫無關係,禁止洩露、炫耀,因為這與榮耀所要求的在公眾場合的所謂面子格格不入。」
如果部落格就是這樣可以彼此卸下武裝面具的私人空間,那麼它和一個機構的官方網站確實就有明顯的差異。
部落格樣貌和功能一直都在改變
不過,對部落格這樣年輕的媒體做定義和規範是徒勞無功也沒有必要的,因為它的樣貌和功能一直都在改變與發展。就算「私人生活史」是部落格的「人格特質」之一,但是不同族群對「私人生活」的界定也不盡相同。
年鑑學派史家同時指出:「從理論上講,私人生活所界定的是整個家庭世界,即家庭和家務。在法國,這種界定比在英國或美國更加清晰。例如,英國的『Bed and breakfast』(家庭旅館,只提供床位和早餐)這種在私人房屋內接待寄宿客人的經營方式,在法國根本不存在。在19世紀的法國,父母送孩子去上學時,從不像德國人一樣讓孩子寄 宿在 老師和其他人的家裏,而是讓他們住在學校的集體宿舍裏。因此,在法國,家裏發生的事情都是純粹的私人事務。」
前述「部落格精神」的第三條,指出部落格是開放的,或部分開放的。部分由版主限定資格,必須經版主審核批准才能進站的部落格,也合乎精神。同意把「半封閉」(可經資格審查入站)或「封閉型」(完全由版主掌控成員)也視同部落格,提出這樣的定義,正是以更寬廣的胸襟來接受不同族群、思想的人對「私人生活」的主導性。
部落格給予現代人無限的「私人空間」
20世紀的特色是人類在不斷地征服空間,不過這不是指人類征服太空,而是指人們征服生活空間。因為隨著時代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得到了真正的私人生活賴以存在的個人空間。這是較早五十年的人們所無法想像享受。
根據年鑑學派史家的研究,歐洲直到1950年左右,富裕家庭的住房與窮人的住房還有顯著的差異。富裕的家庭有專門用來接待客人的客房,還有廚房及其他服務性房間,另外,每個家庭成員都有自己單獨的臥室,還經常有其他房間,房屋的不同部分通過走廊和廳連接起來。而工人階級的住房與資產階級的豪華套間大不相同,不管是工人還是農民,他們都經常擠住在 一兩 間屋子裏。許多農村家庭的住房只有一個房間,既用來做飯又用來睡覺。
今日的台北,我們在大街上還是很容易看見一個修理摩托車的小店,在小小的不到 十坪 的空間上,既要堆滿待修的機車,一家人作息,包括三餐飯、孩子寫功課,以及晚上一家人在勉強搭建的半層閣樓上睡覺,都在這個斗室完成。
他們還談得上什麼「私人生活」嗎?當你正寄予同情地思索時,忽然發現斗室一個小桌上有筆記型電腦,透過ADSL正連上網路,沒有生意上門的時候,老闆做了一個部落格,專門和網友討論怎樣保養機車,以及傳授如何DIY處理一些機車的小問題。原來他的「私人生活」空間已經不再只是 十坪 斗室,透過細細的一條網路線,他有一個和「總統周記」一樣大的部落格空間,他的心靈世界。
由於老闆親切、熱心回答網友的問題,贏得大家的信任,有很多他在部落格的網友,已經從虛擬世界走到他不到 十坪 的實體生活。

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怎樣紀念波斯特爾?(原載於北美世界副刊)

波斯特爾(Jon Postel)
/ 鄭橋 

 「網際網路之父」,五十五歲的波斯特爾(Jon Postel)因心臟病去世時,許多網站刻意把網頁的底色變成黑色以示追悼得。波斯特爾窮畢生精力將網路普及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尤其在設定網址上居功最大;可以說沒有波斯特爾,就沒有今天的網際網路。英國權威雜誌《經濟學家》說,如果網路真的有神,那便是波斯特爾。 

既期待又困惑的時代 

 網際網路對現代社會與未來世界的影響是巨大到無法想像的。雖然還有不少人從未與網路結緣,但是網路在不久的未來將不再等著人們去造訪,而將主動登門進駐每一個人的生活。這將是一個既讓人期待,又叫人困惑的時代。

 據Business Week的統計,網際網路最受歡迎的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去年的使用者從兩千萬跳增到四千萬人,台灣上網人口已近兩百萬人;傳播學者斷言這是人類史上成長最快的傳播媒體。在【未來英雄】這本書裡,未來學家沙佛(Paul Saffo)說:「網際網路最近三年的變化,相當等於人類走過印刷術的發明、個人電腦誕生、以及網路出現整個歷程。」

網際網路在台灣已經逐漸變成全民運動。從八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始(八十七年二 月),台北市部分國中、小學生的家庭聯絡簿,將利用電腦網際網路傳送給學生及家長,揚棄過去傳統式抄抄寫寫的聯絡方式。根據相關計畫,三年內,全 北市將有七萬名學生、十四萬名家長、三千位國中、國小老師,總共有二十餘萬人,加入這項革命性的「家庭聯絡簿實驗計畫」。

 對於想要把自己或團體的思想或產品推廣出去的人來說,這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 

不會電腦就活不下去嗎? 

過去,一個人想要擁有傳播媒體,不論是廣播、電視、報紙、雜誌或僅僅是小小詩刊的同仁刊物都是非常不容易的,那需要龐大的資金與持續投注的人力。如今因為網際網路的出現與發展,使得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向世界開啟一扇窗;在有限的經費下,便可以把自己或團體的形象、思想理念、產品展現在同好的眼前,同時很方便地可以立即得到回應。

 然而,在數位革命如波濤駭浪而來的今日,一個無法拒絕、無處逃避的電腦以及網際網路新世界,究竟是一個什麼世界呢?我們難道非得跟電腦以及網際網路如膠似漆否則就落伍而活不下去嗎?

 今年榮獲諾貝爾物理獎的華裔學者崔琦教授最近發出驚人之語。他說他不會使用電腦。他指出,因為電腦發展太快了,他來不及學,因此乾脆不學。他的所有研究成果都是用筆寫出來、畫出來的,他甚至連發一封電子信都不會,這個工作是由他的秘書來做的。

 在美國目前有五千萬人口正在修習電腦課程的今日,崔琦教授的這一番話令人感到既新鮮又迷惑。大家都知道,要教會一個完全不懂電腦的人學好如何發一封電子信,只消不到十分鐘的時間;而一個世界級頂尖的科學家居然連這十分鐘都不認為必須投入。對於知識與真理追求,難道電腦真的這麼可有可無嗎?在面對電腦統治的時代,我們對這個超級媒體應該抱持什麼對應的態度呢?

驚人的資訊整合力量 

 我還在大學讀書的時候,第一次站在陳列整套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的圖書室裡時,這一屋子的經、史、子、集在我內心曾經發出強烈的震撼。但是當我在書海中遊蕩半天,左顧右盼卻不知從哪一本翻起時,我突然發現,這一屋子的書對我而言大概不會發生太大的作用。後來,我雖然偶爾還是會到這間圖書室裡漫遊,但是在心情上似乎不是去看書,而比較像去逛一間古董店,隨手抓起一本書來只是為了把玩,欣賞那蝴蝶裝禎以及毛筆寫成的蠅頭小字,遙想那乾隆年間多少才子畢生精力全耗費在這些抄寫校勘上,不覺地興起思古的哀愁。

 但是,無論如果,離開學校後,我就再也沒有去拜訪過這一大套沒有新式標點的中國百科全書。直到二十年後的最近,我又忽然地發現,自己可能會跟《四庫全書》在精神上又有聯繫。這次,真的不是我去拜訪《四庫全書》;而是《四庫全書》來拜訪我。從網路上得來消息,原來香港一家書商與大陸合作將《四庫全書》以光碟發行,有圖形版;也有經由中文辨識及大規模校對後數位化的文字檔。今後,這一屋子書可以預期地將與《大英百科全書》一樣,透過網際網路以及完整的搜尋功能提供給大眾覽閱。

 當然,《四庫全書》的數位化及以光碟發行只不過是規模較大罷了。在此之前兩岸三地的研究單位,乃至雅好文藝的個體戶早就已經在默默進行以電腦「整理國故」的工作,如今網路上可以任意瀏覽上自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下至魯迅的雜文<風箏>、錢鍾書的長篇小說《圍城》。

 我突然預想到,這一回我再跟《四庫全書》謀面,光景自將與昔日迥異;這位光陰的老人返老還童了,無論讀者身在天涯海角,它將展現著無窮地魅力,以誘人的目錄及超強的搜尋引擎來吸引學子的親炙。而這一切的轉變,當然必須得感謝網際網路,也要感謝波斯特爾。 

  網際網路帶給現代人的最大貢獻是資訊的整合能量。過去老學究為了查詢某一個條目的資料,可能得要皓首窮經,也就是蔡元培先生所謂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如今,只要在網路上的搜尋引擎小框框裡打幾個關鍵字,就可以在幾秒鐘之內從幾百萬筆資料或幾千萬字論文中找到相關的條目。經由網路的協尋,許多原本遺落在各個角落的吉光片羽可以在瞬間集合在一起,人們藉此來整合思考,對於新體驗新觀念的發明於是有了更多的期待。與資訊整合能量一起發揮作用的是速度的推進。由於電腦運算速度的增快,使得資訊傳遞的速度與量度幾乎天天都在成長。這種速度感的要求與適應於是變成現代人必須面對的挑戰。

搜尋器關鍵字隱藏反智

 網際網路的發展迄今幾乎都是譽多於毀,上過網的人可謂人人稱便,除了偶爾抱怨網路塞車之外,網路已經成為世界領導階級最依賴的工具之一。至於網際網路所提供的資訊真的那麼值得依賴與信任,大多數人在面對五光十色的網頁,浩瀚如海的資料庫,可能都已經被迷惑得只有歌頌得多,省思的少。

 其實,在我看來,即使最被稱譽的網路搜尋器對於真理的追求能幫得上忙的地方可能不如大家想像的多。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的NEC研究所最近研究指出,目前整個網路約包含三點二億頁的資料,現有熱門的網際網路搜尋引擎最高可以搜尋到所有資料的百分之三十四;最低也有百分之三。研究人員因此感慨地說,搜尋器「只能索引網路文件的一小部分」。在我看來這種研究結論的建設性意義實在很小;因為網路搜尋器目前最大的問題不在是否能搜集到更多筆數的資訊,而是在於搜集到的資訊到底有沒有價值,閱聽大眾讀不讀得完的。我甚至願意悲觀地說目前網際網路所提供的資訊有大部分只在消磨查詢者的體力與心智;更嚴肅地說,若干情況它所陳列的搜詢結果極可能是反智與充滿偏見的。

 搜尋器本身慣用以所謂「關鍵字」做為查詢條件,就語意學而言就是十分荒謬的。學理探究難免枯燥,不妨舉些例子看看。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詩人之憂生。「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繫在誰家樹。」這是詩人之憂世。這些詞兒裡處處是憂,但哪裡找得到「憂」字?如果你要找這樣的境界,在網路搜尋器上打個「憂」字,找上一百年也找不到這些絕妙好詞。

 又比如古人說桃用「紅雨」、「劉郎」等字;說柳用「章台」、「灞岸」等字,說書須用「銀鉤」等字,說淚用「玉箸」等字,說髮用「絳雲」等字,說簟須用「湘竹」等字,意欲避鄙俗。這樣的遣詞用字,在網路上的搜尋器無論做到多麼精細恐怕都很難查得到。

 簡單地說,就語意的豐富性而言,所謂的「全文檢索」或是網路搜尋器的查詢功能經常是幫忙不多有時還徒勞無功的。

 那麼,我們可以從網路的搜尋引擎上找到些什麼呢?

 如果現有的搜尋器無法在搜尋條件上多從語意學上進行改革,這個問題會越來越容易回答。現在,我們能找到的是那些別人刻意想讓你找到的東西。比如我們假設有某類的情色網站具有人文探索的使命,它的網址不願意用sex這個字來命名,那麼網主怎麼找也找不到那一群經常看辣女相片的群眾,投其所好再給予機會教育;如果網主更不屑把自己的網頁與一般的色情網站在黃頁上註冊在一起,那麼普天之下,誰也不曉得有這個站。網站從站名的命名開始就必須讓人一眼看穿,在創意上已經大打折扣了。換句話說,網路為了供人查尋的機械性要求,不得不把文字的品質降到只能做「說明」的工具性上。

 更嚴重地,對於一個真正想追求真理的人,不能主動追求而只能吸收別人想讓你看的東西,是幫不上忙而且曠時無聊的。

全西方觀點難免帶來偏見 

 由於互聯網是美國發明,很自然在英語國家中最快速流傳,現在百分之80頂級「網站主機」屬於英語國家,有百分之80網上「資訊流量」是英語世界製造,很多發達和不發達的非英語國家也紛紛用英語創立網站,重要文件更有一份英語版本,當今網上世界幾乎是英語控制。

觀察家認爲,這樣發展下去,英語征服全世界指日可待。「未來學家」編輯預測下個世紀英語會成爲世界上大多數人母語,一名語言學家真誠建議,聯合國應將英語確立爲唯一世界官方語言,更名爲環球語言。這引起非英語世界的警覺,俄羅斯一位互聯網服務商將互聯網形容爲“知識界殖民主義終極行動。”法國總統驚呼英語在互聯網上盛行是人道主義重大冒險, 「會有強制實現世界文化和語言大一統危險,法國政府下令法國所有網站必需試用法語。 

樂觀的人認爲,英語在互聯網上盛行不必犧牲其他語言。一是,互聯網不象其他傳統媒體有非此即彼的排它性,如電影院一次只能選擇放一種語言的電影;雜誌要出版多語種版本要增加成倍開銷,但在互聯網上發表多種語言容易得多,事實上很多歐洲,亞洲甚至美國商業和政府網站都有兩種語言以上版本。 二是,一批網民大力推動在網上使用自己的語言,法國,義大利不少網民正成爲擁護在網上使用自己語言的第二批網民,上網主要興趣是本國本地事情,隨著越來越多本民族語言用戶上網,不少網站也適應他們需要,如雅虎公司開創法語,西班牙語,德語,丹麥語,~挪威語,瑞典語,義大利語,中文,朝鮮文,日文等多語版本,這些語言用戶完全可以避開英語直奔想要搜索的內容。 三是,互聯網讓過去被交通阻隔的人更容易地互通有無,現在網上有一百多種語言討論組,包括很多亞洲和非洲的小語種。 

網頁資料庫與搜尋器的擴充與建置,也深深地影響網路媒體未來對人文世界的影響。目前網海上幾個重要的搜尋引擎,幾乎都是西方的觀點。今年剛設站的「中文雅虎」雖然盡力地搜羅中文文化圈的網站資源,但由於中文資料數位化仍然不成氣候,因此網站內容也就貧乏得可憐。在舉世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中國人的今天,網路世界絕大多數的中文數據都還缺席是不可思議的,它將使網路魅力為之失色。但是大規模資料庫的建立與擴充靠少數人是無法造成格局的,非得在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全面地推動資訊數位化,才能達到量大與更新的目標。在第三世界國家資訊數位化尚在起步之時,以西方觀點出發的網路搜尋引擎已逐漸在使用者心中建立起習慣與權威性,長久以往,其對網路使用者的思考模式與思考觀點都將造成深刻的影響,其無形中流露的文化刻板印象、種族的傲慢與偏見等所帶給閱聽大眾的傷害也將無法評估。

網友普遍有「不滿足感」

 我承認這麼說對於網路未來的發展似乎有點過於悲觀,畢竟網路真正造成風潮還不到十年,對於一個才十歲的孩子,看他才開始在小學的才藝表演會上有些表現不佳,就斷定他未來一定沒大出息,未免言之過早。

 事實上,今天網路能夠成長得如此迅速,主要是商業化的推波助瀾所致。換句話說,因為大家都覺得網路是用來做廣告、促銷產品的利器,所以才投注心力去經營網站。既然是做廣告,當然得讓人容易找到,網路的搜尋引擎及資料庫的建立就配合這樣的需求來設計搜尋功能。未來各種資訊為了要搭上這樣的列車,也只好照著這種遊戲規則自我量身打造。

 網際網路商業化使得它的經營延續了傳統媒體的模式,我們可以看到現有的超級網站,仍然以招攬廣告做為經營網站的主要收入,這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卻辜負了網路發明者的美意。由於目前網路媒體的經營本質上仍然是商業的、是功利主義的,因此在資訊的篩選與提供上無可避免地便要若干程度上與資本家掛鉤,無法在公益與公義上做無條件的付出,這是我們今天在悠遊於網路世界所普遍體驗到的「不滿足感」。商業網站從利己的立場考量,使得其所提供的資訊處處隱藏片面、不完整甚至不正義的誘餌,它的壞影響是難以評估的,也折磨了閱聽大眾的精力與時間。比如,我們從門口信箱取出信件,基本上不難分辨哪些是真正的信件?哪些是垃圾信件?但是我們在網路黃頁上看到的目錄、條目,根據字母及筆劃順序,幾乎看不出哪些網站背後隱藏什麼企圖。經常疲於奔命而所獲有限。如果網路媒體不在這一缺失上有斷腕的興革,總有一天將會讓商業把自己淹沒,使自己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垃圾王國。

網路是全新條件的新媒體 

 我之所以對網路現況有些婉惜,是因為網路媒體是一種全新條件的媒體,它有絕對的條件可以做到接近理想,而不太需看資本家的臉色。傳統媒體必須仰賴廣告的收入才得以生存,於是媒體不走商業路線,幾無立錐之地,其做為公器的理想性日趨淪落乃必然之理;過去有心以傳播媒體來實踐公義的人,都很難逃避理想與現實衝突的煎熬。

 但是如今,網路媒體則不然,它為提供服務所需要的設備已逐漸平民化了,國內外現有的網路規劃及服務公司所具備的設備大致相差不遠,一個專業而小規模的網頁從建立到維護擴充資料庫,乃至很方便地將它推出成為世界櫥窗,幾乎可以由一人做成,由一力貫徹,這是何等美事。當網路傳播到達成熟精緻的那一天,也正是「大眾傳播」這個名詞正式進入歷史的一刻;一個全新的「分眾傳播」時代已經逐漸在我們的社會形成,大眾媒體大鍋炒的報導已不再滿足閱聽大眾的需求,人人都跑到為自己興趣打造的網站萃取資訊。

 對於希望以網路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如今更是真的人人可以美夢成真。俗稱「窮人媒體」的網路媒體比起過去傳播史上出現的各種大眾傳媒,其開銷可謂少之又少,但是其傳播效能卻千萬倍於昔。本質上一個網站等於一個24小時播放的新聞台,從網頁規劃、設計與編輯來看,它出現在螢光幕,但是內容中出現的文字篇幅卻大大超過電視節目;目前的網站雖然以龐大的文字資料庫及搜尋功能增添前所未有、立即互動的功能;而圖畫、動畫及結合聲光的多媒體介入網頁的時代也已經到來,就等有線電視全面經營網路,這樣高水準的超級新媒體就要以破竹之勢進駐每一個家庭的客廳。

 可喜的是「分眾傳播」可以全心著力於傳播內容的深度、尊重閱聽人的個別差異、採取差階式的傳播型式誘導新客群等,與大眾傳播的原理差別甚大。當媒體不再為「廣大群眾」服務,而變成一個個以網頁呈現的互動式新聞信(Newsletter)來只服務同好時,它就不再依賴龐大的資本,如果正好它也是一個非商業性的網站,它的獨立性、理想性便大大地提高;而網主的「人格特質」也將鮮明地展現在網頁的風格上。此時,網路媒體不再只是科技的革命,而更是思想自由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可使專家與同好相濡以沫,比如「在家自學」(home-schooling)家庭聯誼網站;也可使「同病相憐」,比如特殊血型聯誼會;當然也無可避免有壞的事情發生,它也可使偏見加深,比如美國的種族仇恨團體網站等。一切的傳播規模都變得小小地,但是非常有效地進行。

期待多耕耘非商業領域網路

 可以預見的將來,非商業性的網站極有可能會與商業網站分家,為了促進學術網站的經營與資訊傳遞的迅捷,美國早就計畫斥資規劃專屬的高速線路。一般比較樂觀地預估,在非商業領域的網路世界裡,網路一定會變得比現在更成熟、對世人更有貢獻,因為它全力支援有理想的人;即使是個體戶也可以有聲有色。

 在紀念「網際網路之父」波斯特爾猝世的今天,我們實在不需要在網路上刻意把網頁的底色變成黑色或多寫追悼文字;而是應該在非商業領域的網際網路上多加耕耘,多予闡揚,才不辜負這世紀末超強的偉大發明。

新聞是「製造」出來的!

要出名得自己捧自己的場
全世界大多數的網站或部落格,都只是「廢墟」,因為都不經常更新內容,大家去了幾次就沒興趣再去造訪了。這使我想起俄國作家果戈理的名作《死魂靈》。這部小說描寫一個投機鑽營的騙子——六等文官乞乞科夫買賣「死魂靈」的故事。現代的「乞乞科夫」就是提供部落格平台的網路經營者,而那些不去經營或不會經營的「廢墟部落格」就是「死魂靈」,網路經營者拿這些「死魂靈」,冒稱「人氣」,來招攬網路廣告。

文 / 鄭橋

新聞的提供是網際網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這是因為網站是一個可以廿四小時隨時更新資料的媒體。它的立即傳播性,當網站後端資料庫更新系統健全時,甚至可以做到無人看守,根據上網排程立即更新新聞的地步。
一個沒有新聞提供的網站,幾乎很難被稱為網站,因為它糟蹋了這個新媒體最大的特性。因此,嚴格地說,提供新聞應該是所有網站的共同任務,只是量的大小,更新頻繁與否的差別而已。換言之,新聞是各類型網站的共同課題。尤其當i-phone這種到處可以上網的載具普及之後,網友在一天內多次造訪同一網站與同一頁面的可能性越來越高。您會一再地去看一個不經常更新內容的網站嗎?而網站向造訪者宣告自己的活力,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提供新聞。
「可是……」或許您會問:「我的服務的機構、我的私人賣場哪來的天天有新聞?」熟悉新聞作業的人會告訴你不必擔心,因為只有極少的新聞是「自然發生」的,99.9%的「新聞」是製造出來,它包括存在很久而少為人知的事;執行很久但為多數人忽略的事,以及「應該」提醒閱聽大眾知悉的事等,這些事兒通過主觀選擇的成分居多,人為的介入積極而廣泛。換句話說,我們每天看到讀到聽到的所謂「新聞」通常都不是街口撞車或火燒厝的突發事件;而是指「被意義化的事」、「被濃妝化的事」、特別是「被商品化的事」(置入性行銷)。
(圖片說明)要把自己當成新聞製造,不必那麼費事兒把大相片高掛
在街口,只要在部落格上召告天下就可以了。(舍弟鄭春翔的合成相片)

網路對傳統新聞生產線的影響
網際網路之於傳統的大眾傳播,無論再媒介形式、採訪方式、報導方式、傳播方式,還是閱聽大眾的行為等諸方面都帶來極大的變革。
新興的網路媒體以其數位式技術的優勢,開始和現有的廣播、電影、電視、報紙、書籍、雜誌等多種大眾媒介,從一開始的競爭和相互補充,到今天因為接收端的載具(i-phone和小電腦)越做越小、越方便、越便宜,已經有逐漸「取代」傳統媒體的趨勢。
過去,人們只是被動地接受資訊的受眾,儘管有選擇何種資訊的自由性,但卻無法利用媒介主動傳播個人資訊。而現在,網路上的任何一個用戶都是可以成為資訊平台的消息發佈者。無論任何性質的網站,多人創作、多人編輯、多人管理成為網路的基本精神。公開的、分享的、可供複製和修改的等內容定義,將成為網路傳播的基本倫理。
網路媒體改變了傳統媒體對人們影響的方式,同時也向傳統媒體發起了挑戰,而傳統媒體應該怎樣去借助網路媒體的特點去發展自已,怎樣去改變對網路媒體困惑的態度,正是所有傳統媒體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
網路電子報的發展對於傳統媒體,已經造成極為巨大而深遠的衝擊與影響。站在傳統媒體的角度觀察,我認為這樣的衝擊與影響,至少可以從如下的幾個方面來關心與研究︰

街上「資訊小棧」即將出現
網路新聞可以做到「即到即發」的地步,透過「電子報」的免費訂閱,平台還可以做到把特定的新聞在發布的同時,直接寄到訂戶的信箱裡。
這是傳統媒體想都不敢想的「速度」與「效性」。以國家通訊社「中央通訊社」為例,當天的即時新聞在他們的網頁上現在已經是每五分鐘自動更新一次,他們同時將這樣的更新機制,下放給該社訂戶的其他電子報,只要接應的軟體設計得好,中央社的新聞一到,下游的網站最醒目的位置「最新消息」立即連結秀出標題,刊出的時間幾可做到和中央社同步更新新聞。這樣的更新速度,對於同樣以文字做為傳播工具的報業,確實造成極大的威脅。
網路新聞的出現,對於傳統媒體,尤其是報紙、雜誌等平面媒體的打擊巨大,已經不言而喻了。過去,許多平面媒體經營者認為網路新聞不可能打垮平面媒體,但七十年代被認為很時髦的「民生報」也已經熄燈了;自從電子書瀏覽器,尤其像i-Phone這種強勢的載具逐漸普遍化之後,平面媒體已不再這麼樂觀,因為以後大眾極有可能不再購買實體報紙或雜誌,他們將很方便地透過「公共電話」(以後街上肯定有這種「資訊小棧」出現,供人下載各式生活常用資訊)。最近發表的「折疊式顯示器」的發明,其外觀與實體報紙相近,並可折疊成一小張。閱讀時攤開來,與現在看實體報紙無異,或許不見得是更能另人接受的原因,但是它似乎也告訴我們新科技的無所不能,未來你不去適應新媒體,新媒體也會想盡辦法來適應你。
上班族不買報紙,而在上班的空檔透過網路閱讀新聞的情形越來越普遍,傳統報紙媒體將轉型以網路做為出版的重心,實體報紙即使可以並存,但它逐漸變成網路媒體副產品的趨勢也越來越明朗。
非線性編輯突破傳統媒體的編輯觀念
電子報上的新聞分類,雖然脫胎於傳統報紙,但是電子報在版面的換頁、相關新聞的連結等機制上,較之傳統報紙,顯然靈活得多;尤其電子報兼具平面媒體報導詳盡與電視媒體動態表現等特性,未來流暢地加入聲光已經指日可待,在閱讀上更具現代感。此外,電子報的內容容量,幾乎沒有底限,較之傳統報紙只能在有限的篇幅表現新聞更能滿足多元讀者的個別需求。因此,我們可以說,電子報的出現,雖然不必然對傳統媒體造成立即威脅,但勢必使得傳統報紙在編輯政策上更弦易轍。
傳統的新聞編輯方式,無論是報紙等印刷媒介還是廣播、電視等電子媒介,都以「線性編輯」為主。所謂線性編輯方式,是指記者和編輯對所採集的大量新聞素材(分別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像)進行整理,從中選出新聞報導所需要並能容納的片斷,按先後順序組合成新聞成品的工作方式。
傳統的線性新聞編輯方式同傳統的線性新聞寫作、報導方式一樣,受到印刷術和模擬式電子傳播技術的限制,使得編輯過程十分複雜,新聞成品的任何一次內容改動,都可能引起全部內容的線性重組:新聞成品的容量受到線性結構的嚴重限制,模擬信號的多次複製和長期保存都會不斷降低資訊傳播的質量。
而數位式多媒體編輯設備和技術為基礎的非線性編輯方式,完全突破了傳統的編輯方式和觀念。它可以隨意提取任何文本,可以把任何一段文字文本、圖畫文本、聲音文本和影像文本等編入任何主文檔(文字報導、廣播報導或影視報導等),可以根據需要任意調整子文本的長度,可以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進行編輯部與新聞事件現場、中央臺與地方臺之間的實時溝通和編輯,可以無限複製和長期保存新聞資訊而同時保證資訊傳播的質量。
「網站」編輯「部落格化」
網路新聞的編輯,這十年來最大的變革就是「網站」編輯「部落格化」。「大眾」的色彩越來越淡;分眾性越來越明顯。個人的品味、意見受到空前的尊重。落實在大家已經逐漸熟悉的網站編輯功能上包括:平台可因個人的喜好,隨時設定及改變適合自己的頁面選單;平台可因個人的品味,隨時設定及改變「個人化」頁面的樣式。一個空前未見的榮景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私領域的生活史進入人類的歷史。庶民的人生經驗成為平等的分享材料。
這是一個「東風吹!戰鼓擂,這世界誰怕誰?」的時代,各射各的矛,各吹各的調。網站就是 一個「意見的共同市場」,誰都不能期待做一個「潔本」的網站,來避談或掩蓋一些對自己不利或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內容。 版主意見的積極介入,才能取得更多人的認同,至少以此來「平衡」與自己觀念主張相左的意見,也將被認為是一種包容與風度。沒有什麼內容是不能「互動」的。與網友的互動,將成為網路管理人及編輯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將成為機構的發言台,必須由能力很強的人來擔任,等於實體機構的「公關部門」、「新聞室」。
<
全世界大多數的網站或部落格,都只是「廢墟」,因為都不經常更新內容,大家去了幾次就沒興趣再去造訪了。這使我想起俄國作家果戈理的名作《死魂靈》。
這部小說描寫一個投機鑽營的騙子——六等文官乞乞科夫買賣「死魂靈」 (俄國的地主們將他們的農奴叫做「魂靈」)的故事。乞乞科夫來到某市先用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打通了上至省長下至建築技師的大小官員的關係,而後去市郊向地主們收買已經死去但尚未註銷戶口的農奴,準備把他們當做活的農奴抵押給監管委員會,騙取大筆押金。
現代的「乞乞科夫」就是提供部落格平台的網路經營者,而那些不去經營或不會經營的「廢墟部落格」就是「死魂靈」,網路經營者拿這些「死魂靈」,冒稱「人氣」,來招攬網路廣告。

多焦的人生,超連結!

超連結是什麼呢?它那麼具有革命性嗎?其實上帝創造給我們的人腦,早就是一個超連結的架構,只是一般人不特別去察覺,也不習慣去使用。並且它是電腦的超連結永遠辦不到的。以黃庭堅的《春歸何處》一詞為例試說明之……

文 / 鄭橋

超連結是一個韁鈴
超連結 (hyperlink)是什麼?超連結是一個韁鈴。
美國詩人佛羅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在他著名的《雪夜林邊小立》(Stopping by Woods a Snowy evening)︰中描述主人翁在雪夜回家途中經過林邊,停下馬兒欣賞銀裝素裹的樹林,他看著紛紛飄下的雪花,萬籟俱寂,一切都是如此美麗,她真想在此永久停留下來。然而,他的小馬輕輕的搖響的韁鈴,正是這鈴聲,喚起的它對人生責任的回答:「我還有許多諾言不能違背,走完全程才能安睡。」(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超連結是亞倫的蛇
超連結是什麼?超連結是亞倫的蛇 (Aaron’s serpent ) 。
《聖經.舊約出埃及記》說到以色列人在埃及作苦工故事。摩西和亞倫遵上帝之命勸說法老,要求他允許以色列人走出埃及。法老不同意,亞倫就按上帝的吩咐將手杖拋在法老的前面,手杖馬上變成蛇,法老招來巫師是和術士,他們也拋出自己的手杖,這些手杖也變成蛇。但亞倫的蛇吞了他們的蛇。在一連串的神蹟之後,埃及法老終於應許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走出埃及。
超連結是一顆子彈
超連結是什麼?超連結是一顆子彈。
據說美國南北戰爭的時候,由於缺乏麻醉藥品,病人在動大手術的時候,經常以咬著一顆子彈來分散注意力,以減輕痛苦。後來美國幾個總統都先後使用過這一句話,使他得以流行。尼克森要求國會批准他徵收所得稅的計畫;福特在一次演說中也號召全體美國人增加儲蓄,忍受困苦,做一點個人犧牲,以克服通貨膨脹。

(圖片說明)畫家呂月華小姐把高更筆下的梵谷
和我做了跨越時空的超連結

私人生活史進入人類的歷史
超連結無疑是傳播史上的重大發明。它使原本活動在腦海中的鴿子展翅高飛,《聖經》中經常以鴿子來隱喻為聖靈,一般人不明究竟,基本上把它說成「靈感」。人的精神,本來就是一個「超連結」的系統,只是有人的「超連結」功能比較敏感,有人則比較遲鈍。「超連結」的系統使單焦的人生,變成多焦的人生,它使並時發生的世界,都有同樣的位階進入人類的歷史。
我最近正在用功地讀以著名的法國年鑑學派史學家菲利普‧阿利埃斯為首編著的《私人生活史》五巨冊。我只能用一句話形容我的讀後感:「看到哪,驚訝到哪!」原來,過去我們讀到的歷史,幾乎可以說都是在「公共舞台」上發生的事,它尤其是「男權的統治史」、「帝王的政治史」,我們讀到的不是刀光劍影的戰爭史,就是歌功頌德的輝煌年代。至於「私人空間」發生的事,都被認為「不登大雅之堂」而被掩蓋了,被抹殺了。
比照現在你過的生活,你可曾懷疑過,難道人類的歷史就是這樣嗎?你每天上班、開店、跑業務、擺攤子,在家帶孩子等等,大家都在過尋常的生活,你感覺到馬英九對你有什麼影響嗎?一個大多數年輕人都不認識的吳敦義出來組閣,你有特別的感想嗎?媒體才當成大事的新閣員名單剛公布,各部會首長一群博士的大頭照推在一塊兒,你聽過幾個人的名字?除了名字之外,你可以針對其中任何一位閣員,寫出100字以上對他的瞭解嗎?
「超連結」出問題,就沒有影響力
相對地,我的一位抗癌鬥士的朋友,她的部落格一天至少有300進入造訪,她每天要花2-3小時去回覆來訪網友的;我有一位親人,她是一個在台中帶著兩個娃娃的年輕媽媽,她在部落格裡只談她的育嬰心得和子女的成長,就可以吸引四、五萬人進站討論。相較於上列的新閣員部會首長,他們一任下來,有4000人寫信給他嗎?他可曾親自為4000人回信嗎?如果他只是蕭規曹隨,胸無大志每天等因奉此之人,他的影響力甚至還不如台中的一位小媽媽。
其原因可能是他的腦子的「超連結」的功能本來就不敏銳,遇事不能觸類旁通,並且擴大影響力;他的部屬也只能就自己的桌面公文蓋章如儀,毫無創意,與他人沒有互動。總之,就是「超連結」出問題。
「線性傳播」時代已經結束了
用科技語言說,超連結指的是:「全球資訊網(World-Wide Web)的標準(protocol),這個標準可讓用戶在點選任何現正活動著的URL(全球資源定位,Universal Resource Locator,亦即特定的檔案名稱)時,透過伺服器而取出HTML 檔。」這樣的解釋很少人聽得懂。
我們用普通話說,超連結指的是:「從一個網頁到另一個目的端的連結。這個目的端可以是另一個網頁,也可以是圖片、一個電子郵件地址、一個檔案或一個程式。超連結的目的端可以文字、圖片、聲音或影片。上網者按下超連結時,目的端會顯示在 Web 瀏覽器上,依照目的端的型態來開啟或執行。」
過去,我們讀一本書、看一本雜誌、看一部電影、看一段電視節目。這些傳播媒體傳遞給我們的,都是「線性」的資訊;也就是在一個時間軸上,在特定的邏輯架構下演繹出來的資訊。超連結的時代,是一個立體思維的時代,你可能一開始只想知到H1N1是怎麼回事,但是最後卻在華西街的一家碗粿店落腳;也許你打入的第一個搜尋關鍵字是「羅浮宮」,經過多層次的超連結,你看到了八國聯軍,也找到了貝聿銘的建築美學。
超連結的出現,代表過去「線性傳播」時代已經結束了。
(圖片說明) 大眾媒體是討大家歡喜的媒體,總是俗
里俗氣的,還好有部落格超連結,可以發出個人的
聲音。(《名句漫畫》是我和邱崇杰先生合作的專欄 )


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
那麼真正的超連結是什麼呢?它那麼具有革命性嗎?其實上帝創造給我們的人腦,早就是一個超連結的架構,只是一般人不特別去察覺,也不習慣去使用。並且它是電腦的超連結永遠辦不到的。以黃庭堅的《春歸何處》一詞為例試說明之:
蘇東坡的好朋友黃庭堅(1045—1105),少年得意,中進士之後官做到校書郎,被派修撰神宗皇帝的實錄,等於是皇帝的文膽,它是江西詩派開山大師。後因新黨執政,黃庭堅政見偏於保守,晚年屢遭貶謫,死於西南荒僻的貶所。
黃庭堅有一首我很喜愛的詞《清平樂‧晚春‧春歸何處》:「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這首詞寫於黃庭堅被貶之時,詞人借傷春悼春來抒寫暮年無為的感慨。我喜愛這首詞的委婉,作者把傷春惜春的感緒調控到若有似無之境,有點像跟讀者捉迷藏,十分耐人尋味。「除非問取黃鸝」並非指黃鸝一定知曉春歸何處,而更似閒話一句:「你去問黃鸝春歸何處,可是你問也是白問」,牠唱得雖然好聽,但是正因為太好聽了,「百囀無人能解」,只知靈巧悅耳,卻不知牠唱些什麼。
像這首詞的意境,再怎麼超連結,你說連得到這隻知到春天的蹤影卻偏偏不告你的黃鸝嗎?
明確地說,現在網路上的超連結只是個工具,它沒有發明什麼「思想」,只是藉由數位技術,把人腦原本稍縱即逝的吉光片羽,建立起超連結,讓更多人分享。
水平式、跳躍式、互動式的閱覽
網路上的超連結功能,只是網頁編輯者賜給瀏覽者的小恩惠嗎﹖它除了是對閱聽人的貼心設計之外,這種水平式、跳躍式、互動式的閱覽,對於使用者是否創造了什麼新的價值呢﹖相對於過去的「線性傳播」,超連結的功能至少有如下具體貢獻:
超連結的手法對人類的最大貢獻是使得網路瀏覽的經驗,奇妙地落實了所謂的「水平思考法」。
一般認為思考的兩種情況,正面思考與側面思考。正面思考有直接反應的思考與邏輯判斷的思考,一般稱之為垂直思考(vertical thinking);側面思考則是不從問題的正面來考慮,不是順應一定的方向,而是脫離該問題,並擺脫固定的觀念。由狄波諾(Edward de Bono )於劍橋大學提出,稱之為水平思考(lateral thinking)。
在垂直思考中,是邏輯在控制心智,在水平思考中是心智在控制邏輯。垂直思考,即傳統的邏輯思考方式,按問題情境的條件和既有原則推理的方法;一為水平思考,即突破邏輯限制的思考方式,跳出問題情境之外,不受既有條件限制的方法找答案。垂直思考的方向主要是在判斷什麼是對的,然後全心投入;水平思考的路線則經常可以尋找出對於某個問題的替代對策,這個對策的思路與做法可能跟原先的方法南轅北轍。
儘管這樣的觀念漸為世人所認同,也開始感到水平思考的可貴,但是只能借用一些特殊設計的教具或教法來訓練孩子水平思考的習慣。超連結技術的發明,才使得上網者可以天天練習水平思考。
多數的超連結都還只是垂直思考
當然,事實上超連結技術所做的連結,並不是全都是水平思考,相反地,目前我們看到的超連結,都還只是垂直思考。
網站上常見的超連結大約可見:1) 資料來源的超連結。例如:對引用的資料之原始出處進行超連結。2) 相關資料的連結。例如對文本中提及的人名、地名、相關事件及相關網站等進行超連結。3) 連續機制的超連結。4) 對廣告客戶網站或頁面做連結。其實,這些基本上只能算是相關連結。好有一比,學校教的內容就是這些,只懂得這些的人,在台灣的文官制度中,最多通過各項高普考,做到各部會的常務次長,就算祖上積德了,永遠不夠格獨當一面,做一個有智慧的政務官。
我並非特別說垂直思考沒有價值。其實,垂直思考、水平思考必須相輔相成、交互使用,只是一個人是否能表現出「創意」,關鍵往往是在水平思考。根據研究,就思考的歷程言,可分為兩階段。把概念與感知的事物相結合,是屬第一階段;其後演繹出「確定」的解決方案,是為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的思考常是開放的、水平的;第二階段則是封閉的、垂直的。通常我們只在乎第二階段的演繹是否妥切,常認為思考是從第二階段開始,事實上,思考之所以出現問題,常是第一階段,也就是有沒有水平思考的能力與機會,在這裡出現問題,就會變得庸論俗見矣。
非線性的敘事模式
研究指出,發展水平思考的技巧有:不可能的媒介、亂拼(random juxtaposition)、對事物不同的看法,網路超連結確實具備了這些出人意表的功能。Pavlik(1998: 10)對The New York Times、Atlantic Unbound等新聞網站的分析中,認為「超連結」與「資料庫搜尋」以及刊出未能上報的新聞,延伸了原本只有短暫生命與有限空間的紙上(或電視)新聞。這樣跨媒體的敘事方式,創造了空前的理解問題的方式,影響人們思考問題的習慣與對問題的判斷。
這樣的影響究竟是正面的多﹖還是負面的多﹖目前仍無定論。網路內容無止盡的連結,同時又缺乏編輯的觀點,使得整體的編輯效果顯現出被割裂的現象,使閱聽人陷入不確定感,但誰又知道這樣的割裂或許反而是讓人們有一天聽得懂黃庭堅筆下的「百囀無人能解」的黃鸝所傳達的聖靈之音?
當然資訊學者的若干疑慮也並非沒有道理,以目前的網路連結倫理看來,平行完整的網址(URL)連結,通常是不需要通知連結對方的管理人的;但是局部或全部引用他人網站上的內容,則形同抄襲,必須受到譴責或版權責任。因此,網站上大多數的連結,編輯人都無權對連結內容另行編輯或再造,這就涉及到非常複雜的新問題。

八秒鐘決勝負的編輯學

當世人對你說:「我只能給你八秒,請你告訴我,你有什麼本事?」這時候,你可能只兩種選擇:一是甩頭就離去,留下一句:「我的學問不是八秒鐘說得清楚的。」一是你乖乖地在八秒之內發言,但是你所說的不是「你有什麼本事」;而是「他有什麼本事」,一切從大多數上網者的角度出發來做文章。

文 / 鄭橋

自己覺得有點獃氣又如何?
你曾經無意中在街上遇見一個跟你穿著一模一樣衣服的陌生人嗎?如果你仔細一瞧,你們不但穿同樣的衣服還穿同樣的裙子或長褲,更妙的是你們穿的鞋子也完全一樣,最令人無法忍受的是天空突然下起雨來,你們不約而同地取出雨傘,當你們同時撐起的雨傘時,天啊!傘的花色居然也完全相同。這可不只是「撞衫」而已,這時候,你正好和對方四目相望,你會不會覺得非常尷尬而想儘快迴避呢?
其實,在同一時空跟某一個人穿著完全相同,甚至遇到某種突如其來的事件,你們的反應也如出一轍,取出的私人物品更完全一樣,這樣的多重巧合既不違法也不傷風俗,是可以不必太過介意的;甚至我們可以說,衣飾不過是掩體之物,兩人穿著相同,衣內的個體顯然完全不一樣,根本無需迴避。為什麼偏偏幾乎每一個人都不喜歡如此跟另一個人這麼相似,尤其當此人是一個陌生人,更叫人無法忍受呢?
因為它令人覺得自己有點獃氣。網頁的版面設計因為使用者的習慣、電腦平台的視窗環境,以及網頁設計套裝軟體提供了選用樣式,使得設計逐漸有了制式的模組。這些可以簡易套用的網頁樣式,都有視覺習慣及美感做基礎,固然不必刻意地去排斥使用;但是也不必全然接受,畢竟你的網頁必須有你的味道。
當你偶然看到別人的網頁設計跟自己的很相似的時候,或許那種感覺就跟看到陌生人穿著跟你同樣衣服的感覺十分接近了。
過去,.com網路剛開始的時候,大家以為主宰世界的巨獸誕生了,紛紛前去朝聖,向牠膜拜,花大錢找人設計網頁、架設網站。但經過不到十年,如今除了美術設計的專家,已經幾乎很少人有那麼大的興頭再去學習自己設計網頁,也不去學怎樣架設網站了,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部落格(Blog),Google、Yahoo等大小入口網站提供的部落格,前端有上千個樣式供你選擇;後端的各項編輯功能和互動機制應有盡有,現貼現上,不取分文,根本不需要再找人客製自己的網站。你還可以上自己的圖片來沖淡和別人「撞衫」的尷尬,即使真的遇上了穿著相仿的人,如今,好像大家都已經不太在意了。
因為,網站的內容不同。網路的傳播又恢復到「內容就是一切」( Content is King )這個標準。內容最重要沒錯,問題是網路的內容和天空的星星那麼多,怎樣讓自己的那一顆星星特別亮,吸引住上網者的目光,這就要講究網頁內容的寫作和編輯了。
一切跟著感覺走的世界
對一個敏感的網站編輯人而言,上網參觀者的諸多網上行為特性當中,最值得注目的莫過於『滑鼠優先』的特性。
從傳播行為上來看,上網瀏覽網站的傳播行為是非常個人、非常「使用者取向」的行為。相較於其它的傳統媒體,在選擇資訊上,它賦予使用者的絕對自主權是空前的;而令人感到驚訝的是落實這個自主權的竟是小小的一隻滑鼠。這恐怕是滑鼠發明人英傑巴特 ( Douglas C. Engelbart ) 始料未及的。

騰雲駕霧與小鎮漫步

一般人早就在雲端玩得不亦樂乎了,管它雲不雲端是什麼意思。誰最需要知道「雲端」是什麼玩意兒呢?應該就是一些還準備為機構「做一個新網站」的企業。儘管替人做網站,在網路業界已經是「夕陽工業」,但是他們對少數提出需求的企業的報價,可從未手軟,企業為此是要花大錢的。不過倘若企業知道網路傳播都已經在「雲端概念」上高來高去很久了,網路行為已經和過去差異甚大了,那麼,就不會去花錢在舊思維上,以做一個「新網站」為滿足了。

文 / 鄭橋

微軟 (MSFT-US) 執行長史蒂夫.鮑默爾 (Steve Ballmer)訪台,雲端技術最近成為了台灣科技產業熱門的話題。
一般人早就在雲端玩得不亦樂乎了,管它雲不雲端是什麼意思。誰最需要知道「雲端」是什麼玩意兒呢?應該就是一些還準備為機構「做一個新網站」的企業。儘管替人做網站,在網路業界已經是「夕陽工業」,但是他們對少數提出需求的企業的報價,可從未手軟,企業為此是要花大錢的。不過倘若企業知道網路傳播都已經在「雲端概念」上高來高去很久了,網路行為已經和過去差異甚大了,那麼,就不會去花錢在舊思維上,以做一個「新網站」為滿足了。
「現在談雲端就會像幾年前談網路一樣,再不上就落伍了,」林百里說。廣達近期才以一千萬美元取得美商IC設計公司Tilera特別股,投入雲端運算晶片設計,並與麻省理工學院(MIT)合作,啟動「Qmulous」計畫,成立新部門,將雲端運算列為未來十年的「新金礦區」。現在全球的網路產品,也已經在「雲端概念」上發展。
(圖片說明) 只要和媽媽窩在一起,雲端有多美妙,
都吸引不了我的。(鄭春翔攝於高雄五花馬餐館 2009.11.8)


究竟「雲端運算」是什麼?它不是什麼全新的技術,而是一項概念,「簡單的說,就是把所有的資料全部丟到網路上處理。」Google台灣總經理簡立峰這麼說。Google,很早就將這概念應用在自家提供的服務上,比如他們的Gmail、YouTube、Google Docs、Google Talk、Google Calendar、Google Gadget等,無論是收發信件、網上聊天、做一個或N個自己的網站(部落格)、網路硬碟的提供,功能強大的網路相簿,以前用的微軟Word、Excel、PowerPoint、甚至隨你所願的做一個立即看到統計的「線上民意問卷調查」等等,你想要用的軟體,幾乎應有盡有。早已經是網友「不可一日無此君」,不!正確地說是:「不可一日無諸君」的地步了,因為它功能強大、它滿足使用者的基本需求、它們可以彼此運作左右逢源,它提供的容量多數人用不完,更吸引人的是,它是完全免費的。
企業不用再砸大錢升級電腦買軟體了
所謂的「雲」,其實是由許多部具有高運算能力的超級電腦所組成的資料中心(data center)。「進入雲端」,指的就是透過網路,連接上這些超級電腦,由它們來幫你處理資料。
簡單地說,你上網就能用,不用再升級電腦配備。進入雲端,等於一下子擁有幾百台超級電腦在幫你處理,你可以不用再砸大錢升級電腦配備,就能享受高速運算的能力。這就好像用電,不需要每家都自備一台發電機,而是讓電力公司集中管理,用多少付多少。
「雲端安全嗎?」
特別挑剔的人會問:「雲端安全嗎?」
行家會告訴你,除非你家開的是銀行,自己去蓋一個銅牆鐵壁,否則你自己做的網站,恐怕很難比Google更安全吧?這是普通常識。至於銀行之外,有些營利及非營利的機構,他們特別注重服務對象的個人資料,比如醫院,他們可以全部都走上「雲端」嗎?這必須從道德上和技術上兩個角度看:以醫院為例,有善保病人資料的義務,道德上,似乎應該把這些病人個資放在自己架設的server上;但是從技術與管理上來看,醫院自己的server在防火牆及使用者管理上,絕對不可能做得比媒體巨人Google還要強,何況醫院的資訊管理者來來去去,要做到絕對防杜閒雜人等染指,絕非易事,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企業的網路傳播不可能自絕於「雲端」
如果不是家裡開銀行,而一定要在家自己做server,認為這樣做,資料才夠安全、做法才夠道德。那麼,你還是不應該自絕於「雲端」。因為你可以只做企業內部的server和各種只和內部少數人分享的資料庫。至於一些對外希望廣為人知的資訊,以醫院來說,包括各種衛教內容,醫院的介紹等,無論文字、圖片及影音,都應該拋到「雲端」去,因為這樣才能與更多人分享。
最明顯的範例,現有的新聞媒體,都願意把他們的影音新聞上傳到YouTube;美國的東西兩岸知名大學的大師教授,也都已經把課堂的演講搬到YouTube。為什麼他們不把這些影片放在自己機構自行架設的「網路電視台」呢?這是他們機構沒有錢在網站上建置「網路電視台」的機制嗎?他們機構沒有技術做嗎?他們的上傳的內容不值錢嗎?當然都不是。他們想做一個像YouTube一樣好的「網路電視台」當然也非易事,至少得砸下大錢。而更重要的是,他們更希望他們的每一筆資料成為YouTube資料庫裡的一筆,全世界的網友都立即搜尋得到,可以跟更多人分享。

(圖片說明) 老相片送上雲端,不但自己可以想看
就看,還可以與多人分享,把相片放在抽屜
就辦不到了。(旅美時和家母合影 1996)
各式各樣的「雲」早就漂浮在你身旁
雲端運算時代一旦真正來臨,你不必再背著筆記型電腦到處跑,電腦壞了、被偷了也無所謂,因為你的資料都在雲端上。只要一組帳號密碼,就可以把所有能上網的裝置──隨便一支手機、一台衛星導航(GPS)、甚至路邊的提款機,都變成你的個人電腦。這可不是在說未來的世界,事實上,各式各樣的「雲」早就漂浮在你身旁。當你開啟Gmail帳戶、在無名小站或Flicker上使用相簿分享照片、用iPhone上傳下載各種軟體與遊戲的同時,你就已經漫步在雲端之上。雲端運算就是要把這些服務將更加完整、多樣化。
企業以前的資訊軟硬體投資八成五是浪費的
雲端改變的不只是個人生活,對於中小企業的影響更為巨大。當前企業砸大錢蓋機房架構IT設備,動輒上百上千萬,根據調查,無論買的是硬體還是軟體,使用率一般都不到15%。換句話說,砸下的錢有將近八成五是浪費的。但如果改用雲端運算的技術,將機房設備維護、網路管理與軟體升級通通交給雲端處理,根據麥肯錫的研究報告,一家規模兩百人的公司,光是軟體的部分,至少可以比現在省下三○%的成本。
「速度」才是雲端必勝的關鍵
以上所説的都還不是最重要的。「速度」,才是企業的網路傳播不可能自絕於「雲端」的最大關鍵。雲端運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種分散式運算(Distributed Computing)的新運用,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透過網際網路將龐大的運算處理程序(Process),自動分拆成無數個較小的子程序(Sub process),再交由多部伺服器(Multi- Server)所組成的龐大系統,透過搜尋與運算分析之後,再將處理結果回傳給使用者端。你玩過i-phone嗎?有超過一萬種的超強軟體已經過apple認證,還有50000種軟體雖未被認證,但可以和i-phone相容。因此,理論上,小小i-phone可以做的事已經超過一部超級電腦。而你以為i-phone做超級複雜的工作、做運算是在手機上做嗎?當然錯了,它是在遙遠的雲端機房運算,然後再丟回手機給你的,其速度之快,沒有用過的人,是「夏虫不能語冰」的。

(圖片說明) 親愛的父親啊 ! 我好想念您,
您在雲端嗎? (鄭春鴻攝於高雄市十全國小 1973 )
自己做server將成為現代人眼中的石器時代
你只要記得,透過雲端技術,網路服務提供者(Service Provider)可以在數秒之內,處理數以千萬計甚至億計的資訊,達到和「超級電腦」同樣強大效能的網路服務。簡單來說,就是讓網路上不同電腦同時幫你做一件事情,大幅增進處理速度。自己在家做一個server管自己的網站,將成為現代人眼中的石器時代。
今年六月開始,紐約證交所將投入至少五億美元,在紐約和倫敦建立新一代的雲端運算用高速資料中心,未來紐約證交所所有交易,都是在雲端上成交。各投資銀行利用超級電腦所組成的雲端運算的分析優勢,向倫敦、紐約等全世界交易所發出指令。或許你會說:「我們家又不是開銀行!」你還是逃不了和雲端打交道,因為你離不開錢。
正因如此,雲端運算帶來無限的商機。龐大的商機潛力,使Google、微軟、亞馬遜、IBM、戴爾、昇陽、惠普等各科技大廠,都大舉跨入雲端運算領域。儘管雲端戰場已經打得火熱,還是有人認為,雲端運算不過是IT大廠想出來的另一個行銷花招。對此,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的回答是:「No!這不是slogan(口號)也不是謊言,這是一個must(必然),是未來的氧氣。」
(圖片說明) 雲端上的服務很多都是免
費的東西,就將就點用吧!凡事記得多
少要付一些錢,才有發言權。 (《名句
漫畫》是我和邱崇杰先生合作的
系列作品 )
如果你已經準備好真正地到「雲端」裡騰雲駕霧了,那麼有哪些事你要注意的?我來替大家做一個小整理:
1) 別再去學什麼frontpage、Dreamweaver等網頁設計軟體了,別再找人去設計網頁,因為你需要的功能,部落格全都提供了,還是免費的。別人看你的部落格,搞不好比看你的官網更親切、更信任呢!倘若你還是覺得自己精力太旺盛,那麼,好好地去寫你的網頁內容吧!它是唯一不變的必需品。
2) 不要在家或在辦公室架一個server,別的不算,光電費,一台電腦成天開著每月電費就要500元。仔細想一想,你上傳到網頁上的資料真的那麼機密嗎?如果那麼機密,就把它放在企業內部資料庫不就好了嗎?對外的網站一定要走雲端。你自己做的server絕對不會比Google等巨人的server更安全的,他們賺錢都來不及了,不會有閒功夫去「偷」你的資料的。
3) 趕快上網「補修學分」。先去請教人家,網路上有哪些免費又可靠的資源,可供你高來高去走在「雲端」的?上去用用看,必須登錄才能用的,請別偷懶。其次,請你真的到Google、無名網站等其他地方,去開一個屬於自己的部落格,去使用他們提供的後端編輯介面,看看你要的功能,他們都提供了嗎?另外,也反省一下,你要而他們沒有提供的功能,它真的是你非要不可嗎?別忘了,他們是免費的。
4) 請你一定要去Google玩遍他們每一個應用軟體,不要遺漏一個。因為他們是雲端的先鋒者,玩過之後,把它們都超連結到你的部落格上,你才會稍微了解什麼是雲端概念。
5) 請你感受一下,你在自己的server工作,以及你在「雲端」的應用軟體上工作,二者的速度差別如何?如果你發現,自己的server還真有點慢耶!我可以給你預告,未來二者的速度將會越差越遠,尤其是做越複雜的運算同時需要與多人分享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