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多焦的人生,超連結!

超連結是什麼呢?它那麼具有革命性嗎?其實上帝創造給我們的人腦,早就是一個超連結的架構,只是一般人不特別去察覺,也不習慣去使用。並且它是電腦的超連結永遠辦不到的。以黃庭堅的《春歸何處》一詞為例試說明之……

文 / 鄭橋

超連結是一個韁鈴
超連結 (hyperlink)是什麼?超連結是一個韁鈴。
美國詩人佛羅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在他著名的《雪夜林邊小立》(Stopping by Woods a Snowy evening)︰中描述主人翁在雪夜回家途中經過林邊,停下馬兒欣賞銀裝素裹的樹林,他看著紛紛飄下的雪花,萬籟俱寂,一切都是如此美麗,她真想在此永久停留下來。然而,他的小馬輕輕的搖響的韁鈴,正是這鈴聲,喚起的它對人生責任的回答:「我還有許多諾言不能違背,走完全程才能安睡。」(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超連結是亞倫的蛇
超連結是什麼?超連結是亞倫的蛇 (Aaron’s serpent ) 。
《聖經.舊約出埃及記》說到以色列人在埃及作苦工故事。摩西和亞倫遵上帝之命勸說法老,要求他允許以色列人走出埃及。法老不同意,亞倫就按上帝的吩咐將手杖拋在法老的前面,手杖馬上變成蛇,法老招來巫師是和術士,他們也拋出自己的手杖,這些手杖也變成蛇。但亞倫的蛇吞了他們的蛇。在一連串的神蹟之後,埃及法老終於應許摩西帶領以色列人走出埃及。
超連結是一顆子彈
超連結是什麼?超連結是一顆子彈。
據說美國南北戰爭的時候,由於缺乏麻醉藥品,病人在動大手術的時候,經常以咬著一顆子彈來分散注意力,以減輕痛苦。後來美國幾個總統都先後使用過這一句話,使他得以流行。尼克森要求國會批准他徵收所得稅的計畫;福特在一次演說中也號召全體美國人增加儲蓄,忍受困苦,做一點個人犧牲,以克服通貨膨脹。

(圖片說明)畫家呂月華小姐把高更筆下的梵谷
和我做了跨越時空的超連結

私人生活史進入人類的歷史
超連結無疑是傳播史上的重大發明。它使原本活動在腦海中的鴿子展翅高飛,《聖經》中經常以鴿子來隱喻為聖靈,一般人不明究竟,基本上把它說成「靈感」。人的精神,本來就是一個「超連結」的系統,只是有人的「超連結」功能比較敏感,有人則比較遲鈍。「超連結」的系統使單焦的人生,變成多焦的人生,它使並時發生的世界,都有同樣的位階進入人類的歷史。
我最近正在用功地讀以著名的法國年鑑學派史學家菲利普‧阿利埃斯為首編著的《私人生活史》五巨冊。我只能用一句話形容我的讀後感:「看到哪,驚訝到哪!」原來,過去我們讀到的歷史,幾乎可以說都是在「公共舞台」上發生的事,它尤其是「男權的統治史」、「帝王的政治史」,我們讀到的不是刀光劍影的戰爭史,就是歌功頌德的輝煌年代。至於「私人空間」發生的事,都被認為「不登大雅之堂」而被掩蓋了,被抹殺了。
比照現在你過的生活,你可曾懷疑過,難道人類的歷史就是這樣嗎?你每天上班、開店、跑業務、擺攤子,在家帶孩子等等,大家都在過尋常的生活,你感覺到馬英九對你有什麼影響嗎?一個大多數年輕人都不認識的吳敦義出來組閣,你有特別的感想嗎?媒體才當成大事的新閣員名單剛公布,各部會首長一群博士的大頭照推在一塊兒,你聽過幾個人的名字?除了名字之外,你可以針對其中任何一位閣員,寫出100字以上對他的瞭解嗎?
「超連結」出問題,就沒有影響力
相對地,我的一位抗癌鬥士的朋友,她的部落格一天至少有300進入造訪,她每天要花2-3小時去回覆來訪網友的;我有一位親人,她是一個在台中帶著兩個娃娃的年輕媽媽,她在部落格裡只談她的育嬰心得和子女的成長,就可以吸引四、五萬人進站討論。相較於上列的新閣員部會首長,他們一任下來,有4000人寫信給他嗎?他可曾親自為4000人回信嗎?如果他只是蕭規曹隨,胸無大志每天等因奉此之人,他的影響力甚至還不如台中的一位小媽媽。
其原因可能是他的腦子的「超連結」的功能本來就不敏銳,遇事不能觸類旁通,並且擴大影響力;他的部屬也只能就自己的桌面公文蓋章如儀,毫無創意,與他人沒有互動。總之,就是「超連結」出問題。
「線性傳播」時代已經結束了
用科技語言說,超連結指的是:「全球資訊網(World-Wide Web)的標準(protocol),這個標準可讓用戶在點選任何現正活動著的URL(全球資源定位,Universal Resource Locator,亦即特定的檔案名稱)時,透過伺服器而取出HTML 檔。」這樣的解釋很少人聽得懂。
我們用普通話說,超連結指的是:「從一個網頁到另一個目的端的連結。這個目的端可以是另一個網頁,也可以是圖片、一個電子郵件地址、一個檔案或一個程式。超連結的目的端可以文字、圖片、聲音或影片。上網者按下超連結時,目的端會顯示在 Web 瀏覽器上,依照目的端的型態來開啟或執行。」
過去,我們讀一本書、看一本雜誌、看一部電影、看一段電視節目。這些傳播媒體傳遞給我們的,都是「線性」的資訊;也就是在一個時間軸上,在特定的邏輯架構下演繹出來的資訊。超連結的時代,是一個立體思維的時代,你可能一開始只想知到H1N1是怎麼回事,但是最後卻在華西街的一家碗粿店落腳;也許你打入的第一個搜尋關鍵字是「羅浮宮」,經過多層次的超連結,你看到了八國聯軍,也找到了貝聿銘的建築美學。
超連結的出現,代表過去「線性傳播」時代已經結束了。
(圖片說明) 大眾媒體是討大家歡喜的媒體,總是俗
里俗氣的,還好有部落格超連結,可以發出個人的
聲音。(《名句漫畫》是我和邱崇杰先生合作的專欄 )


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
那麼真正的超連結是什麼呢?它那麼具有革命性嗎?其實上帝創造給我們的人腦,早就是一個超連結的架構,只是一般人不特別去察覺,也不習慣去使用。並且它是電腦的超連結永遠辦不到的。以黃庭堅的《春歸何處》一詞為例試說明之:
蘇東坡的好朋友黃庭堅(1045—1105),少年得意,中進士之後官做到校書郎,被派修撰神宗皇帝的實錄,等於是皇帝的文膽,它是江西詩派開山大師。後因新黨執政,黃庭堅政見偏於保守,晚年屢遭貶謫,死於西南荒僻的貶所。
黃庭堅有一首我很喜愛的詞《清平樂‧晚春‧春歸何處》:「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這首詞寫於黃庭堅被貶之時,詞人借傷春悼春來抒寫暮年無為的感慨。我喜愛這首詞的委婉,作者把傷春惜春的感緒調控到若有似無之境,有點像跟讀者捉迷藏,十分耐人尋味。「除非問取黃鸝」並非指黃鸝一定知曉春歸何處,而更似閒話一句:「你去問黃鸝春歸何處,可是你問也是白問」,牠唱得雖然好聽,但是正因為太好聽了,「百囀無人能解」,只知靈巧悅耳,卻不知牠唱些什麼。
像這首詞的意境,再怎麼超連結,你說連得到這隻知到春天的蹤影卻偏偏不告你的黃鸝嗎?
明確地說,現在網路上的超連結只是個工具,它沒有發明什麼「思想」,只是藉由數位技術,把人腦原本稍縱即逝的吉光片羽,建立起超連結,讓更多人分享。
水平式、跳躍式、互動式的閱覽
網路上的超連結功能,只是網頁編輯者賜給瀏覽者的小恩惠嗎﹖它除了是對閱聽人的貼心設計之外,這種水平式、跳躍式、互動式的閱覽,對於使用者是否創造了什麼新的價值呢﹖相對於過去的「線性傳播」,超連結的功能至少有如下具體貢獻:
超連結的手法對人類的最大貢獻是使得網路瀏覽的經驗,奇妙地落實了所謂的「水平思考法」。
一般認為思考的兩種情況,正面思考與側面思考。正面思考有直接反應的思考與邏輯判斷的思考,一般稱之為垂直思考(vertical thinking);側面思考則是不從問題的正面來考慮,不是順應一定的方向,而是脫離該問題,並擺脫固定的觀念。由狄波諾(Edward de Bono )於劍橋大學提出,稱之為水平思考(lateral thinking)。
在垂直思考中,是邏輯在控制心智,在水平思考中是心智在控制邏輯。垂直思考,即傳統的邏輯思考方式,按問題情境的條件和既有原則推理的方法;一為水平思考,即突破邏輯限制的思考方式,跳出問題情境之外,不受既有條件限制的方法找答案。垂直思考的方向主要是在判斷什麼是對的,然後全心投入;水平思考的路線則經常可以尋找出對於某個問題的替代對策,這個對策的思路與做法可能跟原先的方法南轅北轍。
儘管這樣的觀念漸為世人所認同,也開始感到水平思考的可貴,但是只能借用一些特殊設計的教具或教法來訓練孩子水平思考的習慣。超連結技術的發明,才使得上網者可以天天練習水平思考。
多數的超連結都還只是垂直思考
當然,事實上超連結技術所做的連結,並不是全都是水平思考,相反地,目前我們看到的超連結,都還只是垂直思考。
網站上常見的超連結大約可見:1) 資料來源的超連結。例如:對引用的資料之原始出處進行超連結。2) 相關資料的連結。例如對文本中提及的人名、地名、相關事件及相關網站等進行超連結。3) 連續機制的超連結。4) 對廣告客戶網站或頁面做連結。其實,這些基本上只能算是相關連結。好有一比,學校教的內容就是這些,只懂得這些的人,在台灣的文官制度中,最多通過各項高普考,做到各部會的常務次長,就算祖上積德了,永遠不夠格獨當一面,做一個有智慧的政務官。
我並非特別說垂直思考沒有價值。其實,垂直思考、水平思考必須相輔相成、交互使用,只是一個人是否能表現出「創意」,關鍵往往是在水平思考。根據研究,就思考的歷程言,可分為兩階段。把概念與感知的事物相結合,是屬第一階段;其後演繹出「確定」的解決方案,是為第二階段。第一階段的思考常是開放的、水平的;第二階段則是封閉的、垂直的。通常我們只在乎第二階段的演繹是否妥切,常認為思考是從第二階段開始,事實上,思考之所以出現問題,常是第一階段,也就是有沒有水平思考的能力與機會,在這裡出現問題,就會變得庸論俗見矣。
非線性的敘事模式
研究指出,發展水平思考的技巧有:不可能的媒介、亂拼(random juxtaposition)、對事物不同的看法,網路超連結確實具備了這些出人意表的功能。Pavlik(1998: 10)對The New York Times、Atlantic Unbound等新聞網站的分析中,認為「超連結」與「資料庫搜尋」以及刊出未能上報的新聞,延伸了原本只有短暫生命與有限空間的紙上(或電視)新聞。這樣跨媒體的敘事方式,創造了空前的理解問題的方式,影響人們思考問題的習慣與對問題的判斷。
這樣的影響究竟是正面的多﹖還是負面的多﹖目前仍無定論。網路內容無止盡的連結,同時又缺乏編輯的觀點,使得整體的編輯效果顯現出被割裂的現象,使閱聽人陷入不確定感,但誰又知道這樣的割裂或許反而是讓人們有一天聽得懂黃庭堅筆下的「百囀無人能解」的黃鸝所傳達的聖靈之音?
當然資訊學者的若干疑慮也並非沒有道理,以目前的網路連結倫理看來,平行完整的網址(URL)連結,通常是不需要通知連結對方的管理人的;但是局部或全部引用他人網站上的內容,則形同抄襲,必須受到譴責或版權責任。因此,網站上大多數的連結,編輯人都無權對連結內容另行編輯或再造,這就涉及到非常複雜的新問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