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7日 星期五

怎樣紀念波斯特爾?(原載於北美世界副刊)

波斯特爾(Jon Postel)
/ 鄭橋 

 「網際網路之父」,五十五歲的波斯特爾(Jon Postel)因心臟病去世時,許多網站刻意把網頁的底色變成黑色以示追悼得。波斯特爾窮畢生精力將網路普及到世界每一個角落,尤其在設定網址上居功最大;可以說沒有波斯特爾,就沒有今天的網際網路。英國權威雜誌《經濟學家》說,如果網路真的有神,那便是波斯特爾。 

既期待又困惑的時代 

 網際網路對現代社會與未來世界的影響是巨大到無法想像的。雖然還有不少人從未與網路結緣,但是網路在不久的未來將不再等著人們去造訪,而將主動登門進駐每一個人的生活。這將是一個既讓人期待,又叫人困惑的時代。

 據Business Week的統計,網際網路最受歡迎的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去年的使用者從兩千萬跳增到四千萬人,台灣上網人口已近兩百萬人;傳播學者斷言這是人類史上成長最快的傳播媒體。在【未來英雄】這本書裡,未來學家沙佛(Paul Saffo)說:「網際網路最近三年的變化,相當等於人類走過印刷術的發明、個人電腦誕生、以及網路出現整個歷程。」

網際網路在台灣已經逐漸變成全民運動。從八十六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始(八十七年二 月),台北市部分國中、小學生的家庭聯絡簿,將利用電腦網際網路傳送給學生及家長,揚棄過去傳統式抄抄寫寫的聯絡方式。根據相關計畫,三年內,全 北市將有七萬名學生、十四萬名家長、三千位國中、國小老師,總共有二十餘萬人,加入這項革命性的「家庭聯絡簿實驗計畫」。

 對於想要把自己或團體的思想或產品推廣出去的人來說,這真是一個前所未有的機會。 

不會電腦就活不下去嗎? 

過去,一個人想要擁有傳播媒體,不論是廣播、電視、報紙、雜誌或僅僅是小小詩刊的同仁刊物都是非常不容易的,那需要龐大的資金與持續投注的人力。如今因為網際網路的出現與發展,使得每一個人都有能力向世界開啟一扇窗;在有限的經費下,便可以把自己或團體的形象、思想理念、產品展現在同好的眼前,同時很方便地可以立即得到回應。

 然而,在數位革命如波濤駭浪而來的今日,一個無法拒絕、無處逃避的電腦以及網際網路新世界,究竟是一個什麼世界呢?我們難道非得跟電腦以及網際網路如膠似漆否則就落伍而活不下去嗎?

 今年榮獲諾貝爾物理獎的華裔學者崔琦教授最近發出驚人之語。他說他不會使用電腦。他指出,因為電腦發展太快了,他來不及學,因此乾脆不學。他的所有研究成果都是用筆寫出來、畫出來的,他甚至連發一封電子信都不會,這個工作是由他的秘書來做的。

 在美國目前有五千萬人口正在修習電腦課程的今日,崔琦教授的這一番話令人感到既新鮮又迷惑。大家都知道,要教會一個完全不懂電腦的人學好如何發一封電子信,只消不到十分鐘的時間;而一個世界級頂尖的科學家居然連這十分鐘都不認為必須投入。對於知識與真理追求,難道電腦真的這麼可有可無嗎?在面對電腦統治的時代,我們對這個超級媒體應該抱持什麼對應的態度呢?

驚人的資訊整合力量 

 我還在大學讀書的時候,第一次站在陳列整套台灣商務印書館發行的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的圖書室裡時,這一屋子的經、史、子、集在我內心曾經發出強烈的震撼。但是當我在書海中遊蕩半天,左顧右盼卻不知從哪一本翻起時,我突然發現,這一屋子的書對我而言大概不會發生太大的作用。後來,我雖然偶爾還是會到這間圖書室裡漫遊,但是在心情上似乎不是去看書,而比較像去逛一間古董店,隨手抓起一本書來只是為了把玩,欣賞那蝴蝶裝禎以及毛筆寫成的蠅頭小字,遙想那乾隆年間多少才子畢生精力全耗費在這些抄寫校勘上,不覺地興起思古的哀愁。

 但是,無論如果,離開學校後,我就再也沒有去拜訪過這一大套沒有新式標點的中國百科全書。直到二十年後的最近,我又忽然地發現,自己可能會跟《四庫全書》在精神上又有聯繫。這次,真的不是我去拜訪《四庫全書》;而是《四庫全書》來拜訪我。從網路上得來消息,原來香港一家書商與大陸合作將《四庫全書》以光碟發行,有圖形版;也有經由中文辨識及大規模校對後數位化的文字檔。今後,這一屋子書可以預期地將與《大英百科全書》一樣,透過網際網路以及完整的搜尋功能提供給大眾覽閱。

 當然,《四庫全書》的數位化及以光碟發行只不過是規模較大罷了。在此之前兩岸三地的研究單位,乃至雅好文藝的個體戶早就已經在默默進行以電腦「整理國故」的工作,如今網路上可以任意瀏覽上自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下至魯迅的雜文<風箏>、錢鍾書的長篇小說《圍城》。

 我突然預想到,這一回我再跟《四庫全書》謀面,光景自將與昔日迥異;這位光陰的老人返老還童了,無論讀者身在天涯海角,它將展現著無窮地魅力,以誘人的目錄及超強的搜尋引擎來吸引學子的親炙。而這一切的轉變,當然必須得感謝網際網路,也要感謝波斯特爾。 

  網際網路帶給現代人的最大貢獻是資訊的整合能量。過去老學究為了查詢某一個條目的資料,可能得要皓首窮經,也就是蔡元培先生所謂的「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資料」;如今,只要在網路上的搜尋引擎小框框裡打幾個關鍵字,就可以在幾秒鐘之內從幾百萬筆資料或幾千萬字論文中找到相關的條目。經由網路的協尋,許多原本遺落在各個角落的吉光片羽可以在瞬間集合在一起,人們藉此來整合思考,對於新體驗新觀念的發明於是有了更多的期待。與資訊整合能量一起發揮作用的是速度的推進。由於電腦運算速度的增快,使得資訊傳遞的速度與量度幾乎天天都在成長。這種速度感的要求與適應於是變成現代人必須面對的挑戰。

搜尋器關鍵字隱藏反智

 網際網路的發展迄今幾乎都是譽多於毀,上過網的人可謂人人稱便,除了偶爾抱怨網路塞車之外,網路已經成為世界領導階級最依賴的工具之一。至於網際網路所提供的資訊真的那麼值得依賴與信任,大多數人在面對五光十色的網頁,浩瀚如海的資料庫,可能都已經被迷惑得只有歌頌得多,省思的少。

 其實,在我看來,即使最被稱譽的網路搜尋器對於真理的追求能幫得上忙的地方可能不如大家想像的多。美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的NEC研究所最近研究指出,目前整個網路約包含三點二億頁的資料,現有熱門的網際網路搜尋引擎最高可以搜尋到所有資料的百分之三十四;最低也有百分之三。研究人員因此感慨地說,搜尋器「只能索引網路文件的一小部分」。在我看來這種研究結論的建設性意義實在很小;因為網路搜尋器目前最大的問題不在是否能搜集到更多筆數的資訊,而是在於搜集到的資訊到底有沒有價值,閱聽大眾讀不讀得完的。我甚至願意悲觀地說目前網際網路所提供的資訊有大部分只在消磨查詢者的體力與心智;更嚴肅地說,若干情況它所陳列的搜詢結果極可能是反智與充滿偏見的。

 搜尋器本身慣用以所謂「關鍵字」做為查詢條件,就語意學而言就是十分荒謬的。學理探究難免枯燥,不妨舉些例子看看。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騁。」「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詩人之憂生。「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繫在誰家樹。」這是詩人之憂世。這些詞兒裡處處是憂,但哪裡找得到「憂」字?如果你要找這樣的境界,在網路搜尋器上打個「憂」字,找上一百年也找不到這些絕妙好詞。

 又比如古人說桃用「紅雨」、「劉郎」等字;說柳用「章台」、「灞岸」等字,說書須用「銀鉤」等字,說淚用「玉箸」等字,說髮用「絳雲」等字,說簟須用「湘竹」等字,意欲避鄙俗。這樣的遣詞用字,在網路上的搜尋器無論做到多麼精細恐怕都很難查得到。

 簡單地說,就語意的豐富性而言,所謂的「全文檢索」或是網路搜尋器的查詢功能經常是幫忙不多有時還徒勞無功的。

 那麼,我們可以從網路的搜尋引擎上找到些什麼呢?

 如果現有的搜尋器無法在搜尋條件上多從語意學上進行改革,這個問題會越來越容易回答。現在,我們能找到的是那些別人刻意想讓你找到的東西。比如我們假設有某類的情色網站具有人文探索的使命,它的網址不願意用sex這個字來命名,那麼網主怎麼找也找不到那一群經常看辣女相片的群眾,投其所好再給予機會教育;如果網主更不屑把自己的網頁與一般的色情網站在黃頁上註冊在一起,那麼普天之下,誰也不曉得有這個站。網站從站名的命名開始就必須讓人一眼看穿,在創意上已經大打折扣了。換句話說,網路為了供人查尋的機械性要求,不得不把文字的品質降到只能做「說明」的工具性上。

 更嚴重地,對於一個真正想追求真理的人,不能主動追求而只能吸收別人想讓你看的東西,是幫不上忙而且曠時無聊的。

全西方觀點難免帶來偏見 

 由於互聯網是美國發明,很自然在英語國家中最快速流傳,現在百分之80頂級「網站主機」屬於英語國家,有百分之80網上「資訊流量」是英語世界製造,很多發達和不發達的非英語國家也紛紛用英語創立網站,重要文件更有一份英語版本,當今網上世界幾乎是英語控制。

觀察家認爲,這樣發展下去,英語征服全世界指日可待。「未來學家」編輯預測下個世紀英語會成爲世界上大多數人母語,一名語言學家真誠建議,聯合國應將英語確立爲唯一世界官方語言,更名爲環球語言。這引起非英語世界的警覺,俄羅斯一位互聯網服務商將互聯網形容爲“知識界殖民主義終極行動。”法國總統驚呼英語在互聯網上盛行是人道主義重大冒險, 「會有強制實現世界文化和語言大一統危險,法國政府下令法國所有網站必需試用法語。 

樂觀的人認爲,英語在互聯網上盛行不必犧牲其他語言。一是,互聯網不象其他傳統媒體有非此即彼的排它性,如電影院一次只能選擇放一種語言的電影;雜誌要出版多語種版本要增加成倍開銷,但在互聯網上發表多種語言容易得多,事實上很多歐洲,亞洲甚至美國商業和政府網站都有兩種語言以上版本。 二是,一批網民大力推動在網上使用自己的語言,法國,義大利不少網民正成爲擁護在網上使用自己語言的第二批網民,上網主要興趣是本國本地事情,隨著越來越多本民族語言用戶上網,不少網站也適應他們需要,如雅虎公司開創法語,西班牙語,德語,丹麥語,~挪威語,瑞典語,義大利語,中文,朝鮮文,日文等多語版本,這些語言用戶完全可以避開英語直奔想要搜索的內容。 三是,互聯網讓過去被交通阻隔的人更容易地互通有無,現在網上有一百多種語言討論組,包括很多亞洲和非洲的小語種。 

網頁資料庫與搜尋器的擴充與建置,也深深地影響網路媒體未來對人文世界的影響。目前網海上幾個重要的搜尋引擎,幾乎都是西方的觀點。今年剛設站的「中文雅虎」雖然盡力地搜羅中文文化圈的網站資源,但由於中文資料數位化仍然不成氣候,因此網站內容也就貧乏得可憐。在舉世每四個人就有一個中國人的今天,網路世界絕大多數的中文數據都還缺席是不可思議的,它將使網路魅力為之失色。但是大規模資料庫的建立與擴充靠少數人是無法造成格局的,非得在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全面地推動資訊數位化,才能達到量大與更新的目標。在第三世界國家資訊數位化尚在起步之時,以西方觀點出發的網路搜尋引擎已逐漸在使用者心中建立起習慣與權威性,長久以往,其對網路使用者的思考模式與思考觀點都將造成深刻的影響,其無形中流露的文化刻板印象、種族的傲慢與偏見等所帶給閱聽大眾的傷害也將無法評估。

網友普遍有「不滿足感」

 我承認這麼說對於網路未來的發展似乎有點過於悲觀,畢竟網路真正造成風潮還不到十年,對於一個才十歲的孩子,看他才開始在小學的才藝表演會上有些表現不佳,就斷定他未來一定沒大出息,未免言之過早。

 事實上,今天網路能夠成長得如此迅速,主要是商業化的推波助瀾所致。換句話說,因為大家都覺得網路是用來做廣告、促銷產品的利器,所以才投注心力去經營網站。既然是做廣告,當然得讓人容易找到,網路的搜尋引擎及資料庫的建立就配合這樣的需求來設計搜尋功能。未來各種資訊為了要搭上這樣的列車,也只好照著這種遊戲規則自我量身打造。

 網際網路商業化使得它的經營延續了傳統媒體的模式,我們可以看到現有的超級網站,仍然以招攬廣告做為經營網站的主要收入,這本來無可厚非,但是卻辜負了網路發明者的美意。由於目前網路媒體的經營本質上仍然是商業的、是功利主義的,因此在資訊的篩選與提供上無可避免地便要若干程度上與資本家掛鉤,無法在公益與公義上做無條件的付出,這是我們今天在悠遊於網路世界所普遍體驗到的「不滿足感」。商業網站從利己的立場考量,使得其所提供的資訊處處隱藏片面、不完整甚至不正義的誘餌,它的壞影響是難以評估的,也折磨了閱聽大眾的精力與時間。比如,我們從門口信箱取出信件,基本上不難分辨哪些是真正的信件?哪些是垃圾信件?但是我們在網路黃頁上看到的目錄、條目,根據字母及筆劃順序,幾乎看不出哪些網站背後隱藏什麼企圖。經常疲於奔命而所獲有限。如果網路媒體不在這一缺失上有斷腕的興革,總有一天將會讓商業把自己淹沒,使自己成為有史以來最大的垃圾王國。

網路是全新條件的新媒體 

 我之所以對網路現況有些婉惜,是因為網路媒體是一種全新條件的媒體,它有絕對的條件可以做到接近理想,而不太需看資本家的臉色。傳統媒體必須仰賴廣告的收入才得以生存,於是媒體不走商業路線,幾無立錐之地,其做為公器的理想性日趨淪落乃必然之理;過去有心以傳播媒體來實踐公義的人,都很難逃避理想與現實衝突的煎熬。

 但是如今,網路媒體則不然,它為提供服務所需要的設備已逐漸平民化了,國內外現有的網路規劃及服務公司所具備的設備大致相差不遠,一個專業而小規模的網頁從建立到維護擴充資料庫,乃至很方便地將它推出成為世界櫥窗,幾乎可以由一人做成,由一力貫徹,這是何等美事。當網路傳播到達成熟精緻的那一天,也正是「大眾傳播」這個名詞正式進入歷史的一刻;一個全新的「分眾傳播」時代已經逐漸在我們的社會形成,大眾媒體大鍋炒的報導已不再滿足閱聽大眾的需求,人人都跑到為自己興趣打造的網站萃取資訊。

 對於希望以網路從事新聞工作的人,如今更是真的人人可以美夢成真。俗稱「窮人媒體」的網路媒體比起過去傳播史上出現的各種大眾傳媒,其開銷可謂少之又少,但是其傳播效能卻千萬倍於昔。本質上一個網站等於一個24小時播放的新聞台,從網頁規劃、設計與編輯來看,它出現在螢光幕,但是內容中出現的文字篇幅卻大大超過電視節目;目前的網站雖然以龐大的文字資料庫及搜尋功能增添前所未有、立即互動的功能;而圖畫、動畫及結合聲光的多媒體介入網頁的時代也已經到來,就等有線電視全面經營網路,這樣高水準的超級新媒體就要以破竹之勢進駐每一個家庭的客廳。

 可喜的是「分眾傳播」可以全心著力於傳播內容的深度、尊重閱聽人的個別差異、採取差階式的傳播型式誘導新客群等,與大眾傳播的原理差別甚大。當媒體不再為「廣大群眾」服務,而變成一個個以網頁呈現的互動式新聞信(Newsletter)來只服務同好時,它就不再依賴龐大的資本,如果正好它也是一個非商業性的網站,它的獨立性、理想性便大大地提高;而網主的「人格特質」也將鮮明地展現在網頁的風格上。此時,網路媒體不再只是科技的革命,而更是思想自由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可使專家與同好相濡以沫,比如「在家自學」(home-schooling)家庭聯誼網站;也可使「同病相憐」,比如特殊血型聯誼會;當然也無可避免有壞的事情發生,它也可使偏見加深,比如美國的種族仇恨團體網站等。一切的傳播規模都變得小小地,但是非常有效地進行。

期待多耕耘非商業領域網路

 可以預見的將來,非商業性的網站極有可能會與商業網站分家,為了促進學術網站的經營與資訊傳遞的迅捷,美國早就計畫斥資規劃專屬的高速線路。一般比較樂觀地預估,在非商業領域的網路世界裡,網路一定會變得比現在更成熟、對世人更有貢獻,因為它全力支援有理想的人;即使是個體戶也可以有聲有色。

 在紀念「網際網路之父」波斯特爾猝世的今天,我們實在不需要在網路上刻意把網頁的底色變成黑色或多寫追悼文字;而是應該在非商業領域的網際網路上多加耕耘,多予闡揚,才不辜負這世紀末超強的偉大發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